一、跨洋航路开辟与贸易网络形成
马六甲(马六甲海峡咽喉)
阿曼湾(霍尔木兹海峡要冲)
卡利卡特(印度最大港口)
马拉巴海岸(英国据点)
摩尔卡巴特(香料集散中心)
二、贸易商品与价值链重构
印度洋贸易形成三级商品体系:
高价值商品(占贸易额60%)
东南亚:丁香(价格=白银3倍)、豆蔻
印度:孟加拉棉布(每码利润达原价40%)
中东:红宝石(切割损耗率15%)
中端商品(占贸易额30%)
印度纱丽(出口量年均增长12%)
马鲁古群岛珍珠(年产量波动±20%)
中国瓷器(需求年增速25%)
低价值商品(占贸易额10%)

印度红茶(种植面积十年增长300%)
非洲象牙(走私占比达35%)
三、港口管理与贸易规则创新
葡萄牙"垄断港"制度(1510-1640)
货物需经马六甲中转
关税固定为20%
设立"黑船检查站"
荷兰"自由港"模式(1602-1795)
免收过境税
建立标准仓储设施
引入复式记账法
英国"特许状港"(1600-1857)
每年3次免税期
设立海关仲裁法庭
现代信用证雏形
四、风险控制与商业保险
航线安全:建立"季风情报网",通过阿拉伯水手获取气象数据
货物保险:阿姆斯特丹推出"全损险",保费率8-12%
债务清算:采用"双本票制度",规避汇率波动风险
货币流通:印度卢比与荷兰盾挂钩(1卢比=0.6盾)
五、现代航海技术的迭代
星盘精度提升至1°(1521年达伽马改进版)
风信鸡应用(1578年葡萄牙专利)
水密隔舱技术(1602年荷兰船厂标配)
天文导航与星象日志(英国皇家海军标准)
【常见问题】
Q1:跨洋航路中哪个港口对香料贸易影响最大
Q2:荷兰东印度公司如何应对印度本土反抗
Q3:印度洋贸易网络对欧洲经济结构有何改变
Q4:中国瓷器在印度洋贸易中的利润率是多少
Q5:季风变化对贸易路线有何影响
Q6:印度棉布与欧洲机械布的竞争结局如何
Q7:阿拉伯商人如何参与印度洋贸易
Q8:大航海时代港口建设标准有哪些创新
